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道”与“心”--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

    。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,往日崎岖还记否?路长人困蹇驴嘶。”  诗中寓理成趣,显示了生死聚散无由无根之理。这些都表明,禅宗不仅象庄子那样对生死问题抱达观态度,而且进一步地声称已“悟透”生死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1464218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1)

    物生。物质聚散,遂有生死。是则业果不成,解脱无望  ,菩提萨埵,又何能悲愿利物转变世界合为庄严净土也哉﹖  吾故常说,佛法之所由成立,成立于唯识也。  二十唯识论者,世亲菩萨所作。广破外难,有二十颂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764323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4)

    聚散浮沉。草木瓦石,走兽飞禽,听其自然任运而已。今识唯心,此疑顿释。圣道既修,彼果自证。复有大心有情,悲愿切怀,量逾沙界,视他如自,为欲拔济一切有情成正觉者,彼由识知唯心理故,知境非实,诸法性空。境非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964817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4)

    凭。涅槃解脱,弥难置信。茫茫荡荡,聚散浮沈。草木瓦石,走兽飞禽,聪其自然任运而己。今识唯心,此疑顿释。圣道既修。彼果自证。复有大心有情,悲愿切怀,量逾沙界,视他如自,为欲拔济一切有情成正觉者,彼由识知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964968.html
  • “常见”与“涅槃”——提婆菩萨“涅槃”思想析义

    的存在可以借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获得证实,他还用“声是无常”来证明“我”是常,由此得出“我”就是轮回转生与涅槃解脱的主体。胜论与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学派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类似,它认为世界的存亡是由于原子的聚散...

    体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465080.html
  • 宝藏岩楹联柱联译白(1)

    ,有四海皆兄弟、无路不顺畅的随意放旷。  世间没有一个形体是不生不灭的,人生情缘缘起缘灭,亦复如是。但相逢自是有缘,在聚散无常中,随顺任运,也许伊人踪迹已杳,但依然有茶香,有温暖的人情留存心头。  6...

    邱素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165970.html
  • 我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心性论

    生聚而可见则为有,死散为不可见则为无。夫可以有无见者,物之形也,物之理则未尝有无也。”这与横渠论气之聚散如出一辙。再则“天理人欲,同体而异用,同行而异情,进修君子宜深别焉。”又“即物而真者,圣人之道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5666639.html
  • 桂月集(1)

    直接原因;“缘”,是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。因缘,广义而言,是指宇宙现象的种种相互关系。例如,人与人之间的相敬相爱、相事相逐。相善相恶,事物的生灭聚散等的种种关系。佛法圣谛,自浅至深,故“说一切法,不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0767169.html
  • 千呼美人来照影——如何与佛菩萨相应

    能量光气之辐射状,其数上千,细密周延,在身上的每一位置皆有能量四射之感,若将之归于头、胸、腹、手、足及各处关节等部位去想像,更能说明身上能量聚散之机转如华开敷。就密宗修身而言,则指其梵穴、顶、眉间、喉...

    叶柏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1067305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   作者:学诚  一、引子   受戒在近代中国佛教活动中,大多已流于一种形式了,“撩衣、护钵、长跪、合掌。”引礼诸师口干舌燥,三师七证劳神疲形,大众辛苦一番,台下戒子依然莫名其妙!时见传戒之人不知授予何物,求受之人,亦不知所受者何?结果,虽名传戒,实无戒可传,聚散匆匆,形同儿戏!因不揣浅陋,拟就僧尼受戒制度的一些问题,谈点个人认识,期与诸大德共勉之!  二、戒律的由来与分派 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